时间: 2025-04-25 21:1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15:20
“不可名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无法用言语或文字来准确描述或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了某些事物的复杂性、抽象性或神秘性,以至于超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不可名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它反映了人类对于语言表达局限性的认识,以及对于超越语言的体验的追求。
在文化中,“不可名状”常常与道家的“道”或的“空”等概念相联系,强调了某些事物或体验的超越性和不可捉摸性。在社会生活中,它也常用来形容那些难以用常规方式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不可名状”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奇妙事物,激发了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山中徒步时,遇到了一片被雾气笼罩的森林,那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可名状”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可名状”:
在那片雾蒙蒙的森林深处,
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宁静,
它超越了言语的边界,
只留下心灵的回响。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被雾气笼罩的森林画面,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而神秘的旋律,如新世纪音乐,来增强“不可名状”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escribable”或“ ineffable”,它们都强调了某些事物或体验的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特性。
“不可名状”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理解和表达那些超越常规语言范畴的复杂体验和情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和人类对于表达无限可能的追求。
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不~。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可】
3.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4.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