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6:40
“告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告知停止或结束某事。它通常用来表示通知某人某项活动、行为或状态的终止。
在文学作品中,“告止”可能用于描述一个故事情节的转折点,暗示某种冲突或活动的结束。在口语中,它可能用于日常对话,例如告知会议结束或活动停止。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它可能用于正式文件,通知合同的终止或项目的结束。
同义词“终止”和“结束”在语义上与“告止”相似,但“终止”更常用于正式或法律语境,而“结束”则更为通用。反义词“开始”和“继续”则分别表示活动的启动和持续。
“告止”由“告”和“止”两个字组成。“告”字古汉语中意为告知,“止”字意为停止。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告知停止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其基本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告止”常常与礼仪和正式的通知相关联。例如,在传统婚礼中,新郎新娘的家庭可能会通过正式的方式告知婚礼的结束。
“告止”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终结的感觉。它可能引起人们对某段经历结束的感慨,或是对新开始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使用“告止”来通知朋友聚会的结束,或是告知工作项目的完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告止,寂静中,思绪如潮涌。”
视觉上,“告止”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关闭的门或结束的标志。听觉上,它可能与宣布结束的声音相关联,如铃声或广播通知。
在英语中,“告止”可以对应为“announce the end”或“declare cessation”,但在日常用语中,更常用的是“end”或“finish”。
“告止”是一个具有明确终结意味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方式。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准确表达和理解汉语中的结束概念非常重要。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