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3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37:53
词汇“危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危”和“祸”。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危祸”字面意思是指危险和灾难,通常用来描述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不利情况或**。
“危”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高耸,后引申为危险;“祸”字则源自古代对灾难的称呼。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危险和灾难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危祸”常与“福祸相依”等哲学思想相关,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预见性和应对策略。
“危祸”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迫和不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紧急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危祸”,比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重视安全意识和应急准备。
在诗歌中,可以将“危祸”融入描述自然灾害的场景,如“狂风骤雨中,危祸降临,大地颤抖,人心惶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灾害的画面,如地震后的废墟;结合音乐,可以选择紧张激烈的音乐来增强“危祸”的氛围。
在英语中,“危祸”可以对应为“danger”或“calamity”,但每个词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危祸”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危险和灾难,还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危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达紧急和重要的信息。
1.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2.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