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4:08
“临危不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危险或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慌乱。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压力或危机时刻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和能力。
“临危不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临危不乱”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领导力和危机管理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勇敢、智慧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突发问题,当时团队成员都有些慌乱,但我努力保持冷静,最终带领团队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临危不乱”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临危不乱”融入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
风起云涌时,英雄临危不乱,
剑指苍穹,心怀天下安。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冷静的指挥官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画面。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稳有力的指挥声,或是战鼓声中坚定的步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one's cool”或“remain calm under pressu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即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临危不乱”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个人修养和职业发展中也具有指导价值。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个人成长和应对挑战的重要原则。
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1. 【临危】 谓人病重将死; 面临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