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5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2:55:45
“犬马之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和马的牙齿。这个成语比喻人的年龄,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犬马之齿,不可欺也。”意指人的年龄就像狗和马的牙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是不可欺骗的。
在文学作品中,“犬马之齿”常用来表达对年龄增长的感慨或自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用来分析古代文献中的年龄表达。
“犬马之齿”源自古代对动物年龄的观察,古人通过观察狗和马的牙齿来判断它们的年龄。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人年龄的比喻,成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尤其是在尊老敬老的传统中。“犬马之齿”的使用体现了对年龄的尊重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岁月流逝、时光荏苒的感觉,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或对过往的回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听到长辈用“犬马之齿”自谦地谈论自己的年龄,这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长辈的谦逊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犬马之齿渐增,心中却依旧少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夕阳下抚摸着一只老狗,背景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体现“犬马之齿”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years of age”或“age of man”,但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这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犬马之齿”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年龄的概念,还蕴含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传统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学色彩。
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亡所顾念。
臣间者犹谓~,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虎。
1.
【犬】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引证】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 《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礼记·月令》-食麻与犬。 、 《洪范五行传》-时则有犬祸。 、 《聊斋志异·狼三则》-犬坐于前。
【组词】
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 犬马、 犬人、 犬服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