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5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52:17
“停止”是一个动词,字面意思是指结束或中断某个动作、过程或状态。它强调的是动作的终止或暂停,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
“停止”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使用,意指停止或中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未变。
在某些文化中,“停止”可能与死亡、结束或重大变化相关联,如在葬礼上说“心跳停止”。在社会层面,停止某项活动可能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或政策的调整。
“停止”这个词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悲伤(如生命的停止)、解脱(如停止不必要的争论)或焦虑(如项目的停止可能导致失业)。
在个人生活中,“停止”可能与某个习惯的改变或生活阶段的结束相关,如停止吸烟或结束一段关系。
在诗歌中,“停止”可以用来创造一种悬念或转折,如:
风停止了它的吟唱, 夜空静谧,星辰闪烁。
在英语中,“停止”可以对应为“stop”,在法语中为“arrêter”,在德语中为“stoppen”。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有着相似的使用方式和语境。
“停止”是一个基础且多功能的词汇,它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描述物理动作的终止,还是象征性的结束。了解其多样的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使用这个词汇。
1.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