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5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55:48
“不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不仅仅限于某个界限。它通常用来表示某事物或情况的程度、数量或范围超出了预期或常规。
“不止”由“不”和“止”两个字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止”表示停止或界限。在古代汉语中,“止”已有界限的含义,而“不止”则逐渐演变为表示超出界限的意思。
在文化中,“不止”常用于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深度,反映了文化中对事物全面性和深度的重视。
“不止”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惊讶或赞赏,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的更多层面或超出预期的特性。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使用“不止”来描述一个朋友的慷慨,他不仅在物质上帮助我,还在精神上给予我极大的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不止洒满大地,更照亮了心灵的深处。”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海洋,象征着“不止”的无限可能;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悠扬的曲子,象征着“不止”的深远影响。
在英语中,“不止”可以对应为“not only”或“more than”,但“不止”在汉语中更强调超出界限的概念。
“不止”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用于描述超出常规的情况,还能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增添深度和复杂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不止”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