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5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56:06
欷歔叹息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欷歔”和“叹息”两个词组成。其中,“欷歔”指的是因悲伤或感慨而发出的短促、轻微的哭泣声,而“叹息”则是指因忧愁、感慨或失望而发出的深长的呼吸声。结合起来,“欷歔叹息”形容因极度悲伤或感慨而发出的哭泣和叹息声。
“欷歔”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而“叹息”则更早,可追溯至《尚书》等古代文献。这两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悲伤和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组合“欷歔叹息”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用以形容极度悲伤或感慨的情感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欷歔叹息”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哀而不伤”相联系,强调在表达悲伤时保持适度,不过度沉溺。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不幸或挫折时的情感反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伤。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承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在面对命运的无情时所发出的无奈和感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亲友的葬礼上听到过类似的欷歔叹息声,那种深沉的悲伤和无奈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欷歔叹息声,
如风过枯叶,
凄凉又哀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面对秋风落叶时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低沉的古琴曲,营造出一种凄凉和感慨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b and sigh”,但这种表达没有“欷歔叹息”那种深沉和古典的意味。
通过对“欷歔叹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表达悲伤和感慨时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的运用。
说时不住的欷歔叹息。
1.
【欷】
(形声。从欠,希声。“欠”与出气有关。本义:抽噎;哽咽) 同本义。
【引证】
《文选·宋玉·风赋》-直憯悽惏栗,清劆塱涼增欷。
【组词】
欷歔、 欷吁
2.
【歔】
叹息。
【引证】
《说文》-歔,欷也。一曰出气也。 、 《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 、 清·龚自珍《尊命二》-汉司马迁引而申之,于其序外戚也,言命者四,言之皆累歔。
【组词】
歔吁;歔泣
鼻孔出气。
【引证】
《老子》-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3.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4.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