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06:3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6:38:06
燧石(Flint)是一种坚硬的沉积岩,主要由微晶质的石英组成,通常呈灰色或黑色。它具有贝壳状断口,即断口呈贝壳般的弯曲形状,且边缘锋利。燧石因其硬度和脆性,历史上常被用作打火石,通过撞击产生火花,用于点燃火种。
燧石一词源自中古英语“flint”,再追溯至古英语“flint”,意为“小石头”。其词源与石头的硬度和用于打火的功能有关。
在许多文化中,燧石与火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紧密相关。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燧石给人以原始、坚韧和实用的感觉。它唤起对人类早期生存技能的尊重和对自然材料的敬畏。
在露营时,我曾经使用过燧石和钢片来生火,这种原始的生火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与古代人类的连接。
在诗歌中,燧石可以被用来象征坚韧和自给自足的精神:
像燧石般坚硬, 在风雨中不屈不挠, 火花闪烁, 点燃希望的火焰。
想象一块黑色的燧石,边缘锋利,撞击时产生的火花和清脆的声响,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燧石的生动形象。
在不同文化中,燧石都有类似的用途和象征意义。例如,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燧石同样被用于制作工具和武器,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燧石不仅是一种岩石,更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材料和早期人类的智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燧石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奥秘。
1.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