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1:46
亭燧(tíng s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亭燧在古代军事语境中指代烽火台或类似的军事设施,用于警戒和传递信息。
亭燧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边防或军事活动的文本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历史复原的语境中。
亭燧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军事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历史和军事研究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亭燧是边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边疆安全的重视。这种设施的存在,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
亭燧这个词给人一种古老、庄严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边疆生活和军事活动。它唤起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古代智慧的敬仰。
在参观长城时,我曾看到一些亭燧的遗迹,这让我对古代的军事防御系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道边,亭燧静立,
烽火连天,传递千年。
想象一座古老的亭燧,周围是荒凉的边疆景色,风声呼啸,仿佛能听到古代士兵的呼喊和烽火的燃烧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通信设施也有存在,如罗马的信号塔。每个文化中的这类设施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
亭燧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它在历史和军事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这个词,不仅增加了我对古代中国军事文化的认识,也让我对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有了更深的体会。
1.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
2.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