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1:49
卷舌音是指发音时舌尖卷起,接近或接触到口腔上部(通常是硬腭)的辅音。在汉语拼音中,卷舌音通常指的是带有“r”音的辅音,如“人”(rén)中的“r”。
在汉语中,卷舌音主要出现在普通话中,特别是在北京话中。在文学作品中,卷舌音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地域特色,如老舍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北京方言的卷舌音。在口语交流中,卷舌音的使用可以表达说话者的地域身份或社会背景。在专业领域,如语音学研究中,卷舌音是研究辅音发音机制的重要内容。
卷舌音的概念在语音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对卷舌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汉语中,卷舌音的使用和认知也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逐渐普及。
在**,卷舌音与北京话紧密相关,因此在文化上与北京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在社会交流中,卷舌音的使用有时会被视为一种地域身份的标志。
卷舌音可能让人联想到北京的文化氛围,如京剧、老北京胡同等。在情感上,卷舌音有时会被认为是亲切或地道的,尤其是在北京人之间。
在学和教授普通话时,卷舌音是一个常见的难点。许多非北京地区的学生在学卷舌音时会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练*来掌握。
在诗歌中,卷舌音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如:
春风拂面,卷舌音轻扬, 北京城下,话音绕梁。
卷舌音的听觉联想是发音时舌尖卷起的动作,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京剧演员在表演时的口型和发音技巧。
在英语中,类似卷舌音的音素是“r”音,但在发音方式上与汉语的卷舌音有所不同。英语中的“r”音通常是舌尖不接触硬腭的颤音或 approximant。
卷舌音作为汉语语音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音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交流和文化表达中发挥着作用。掌握卷舌音对于学*普通话和理解**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卷】
膝盖弯曲。引申泛指弯曲。
【引证】
《说文》-卷,膝曲也。 、 《庄子·徐无鬼》。释文:“犹拘挛也。”-有卷娄者。 、 《庄子·逍遥游》-卷曲而不中规矩。 、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丰卷字子张。
【组词】
卷曲、 卷娄、 卷陲、 卷屈、 卷舒
诚恳。
【引证】
《汉书·贾捐之传》-敢昧死竭卷卷。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3.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