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08:5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8:53:20
词汇“听声”的深入学*和分析:
“听声”字面意思是指通过耳朵接收声音的行为或过程。基本含义是聆听或听取声音,可能涉及对声音的识别、理解或反应。
“听声”由“听”和“声”两个字组成,其中“听”源自古代汉语,意为用耳朵接收声音;“声”指声音。在古代文献中,“听声”常用于描述听取自然界的声音或音乐。
在**传统文化中,“听声”常与自然和谐、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如古代文人常通过听声自然界的声音来陶冶情操。
“听声”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宁静、放松或专注。联想可能包括自然的声音、音乐或特定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过听声来放松心情,比如在公园散步时听声鸟鸣,或在夜晚听声雨声入睡。
在诗歌中,“听声”可以这样使用:
在静谧的夜晚,我听声
星辰的低语,风的轻吟
每一声,都是宇宙的诗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海边,闭着眼睛,听声海浪的声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自然声音的录音,如鸟鸣或海浪声,来增强听声的体验。
在英语中,“听声”可以对应为“listen to the sound”或“hear the sound”。不同文化中,对声音的感知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听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听声”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基本的感官行为,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创造性的多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听声”能够丰富我们的感官描述和情感表达。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