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9:41
“五季之酷”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它似乎是由“五季”和“酷”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在汉语中,“五季”通常指的是一年中的五个季节,即春、夏、秋、冬加上一个额外的季节,如“梅雨季”或“干季”等。而“酷”通常指的是极端的、难以忍受的炎热或寒冷,或者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出色、极好。
由于“五季之酷”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某个地方气候的极端变化或者某个季节的特殊气候现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讨论气候变化的语境中。
由于“五季之酷”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创造性组合,用于描述特定气候条件下的生活体验。
在讨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背景下,“五季之酷”可能被用来强调气候极端化的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极端的天气条件,如酷热或严寒,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不易。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由于这个词汇的非标准性,个人应用可能较为有限。它可能在一些特定的写作或讨论中被创造性地使用,以描述某个地方的特殊气候现象。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五季之酷”来形容一个地方的气候多样性:
春之花开,夏之炎炎,
秋之金黄,冬之严寒,
梅雨绵绵,五季之酷,
自然之歌,永不停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四季变化的图画,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氛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能够表达季节变化和气候多样性的乐曲。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五季之酷”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例如在英语中可能是“extreme five-season climate”。
“五季之酷”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展示了汉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以用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季】
(会意。从子,从稚省。“稚”亦兼表读音。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同本义(与“老”相对)。
【引证】
《说文》-季,少称。 、 《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 《白虎通》-季者,幼也。 、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 、 《明史·太祖本纪》-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组词】
季女、 季父、 季指、 季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酷】
(形声。从酉(yǒu),表示与酒有关,告声。本义:酒味浓;香气浓)。
同本义。
【引证】
曹植《七启》-[酒]酷烈馨香。 、 司马相如《上林赋》-芬芳沤郁,酷烈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