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9:35
“十三辙”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韵律体系,主要用于指导诗歌的押韵。它源自北方戏曲,特别是京剧中的唱词韵律。十三辙将汉字的发音分为十三个不同的韵部,每个韵部包含一组发音相近的字,这些字在诗歌中可以互相押韵。
在文学中,“十三辙”常用于古典诗词和戏曲创作,确保作品的韵律和谐。在口语中,虽然不常直接提及,但人们在创作或欣赏传统诗歌时会潜意识地应用这些韵律规则。在专业领域,如戏曲研究和古典文学研究中,“十三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
同义词:韵律、韵脚、韵部 反义词:无(因其为特定韵律体系,无直接反义词)
“十三辙”源自**古代的音韵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戏曲和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工具。在历史演变中,十三辙的某些韵部可能有所调整,但其基本框架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十三辙”是诗歌和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在社会背景中,它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提到“十三辙”,我联想到古典诗词的优雅和戏曲的韵味。它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我的生活中,学*“十三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也激发了我创作诗歌的兴趣。
在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时,我巧妙地运用了“十三辙”中的“江阳辙”,使诗句更加和谐悦耳。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吟唱,背景是古典园林,音乐中融入了京剧的唱腔,这些都与“十三辙”紧密相关,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西方诗歌中,类似的韵律体系是音节韵律和押韵规则,但“十三辙”因其独特的分类和应用,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十三辙”不仅是传统诗歌和戏曲的重要韵律体系,也是理解文化深层结构的关键。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我更深入地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辙】
(形声。从车,徹(chè)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