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9:38
出仕: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出任官职”,通常指在古代中国,士人通过科举考试或其他途径进入官僚体系,担任官职。它强调的是从平民身份转变为官员身份的过程。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出仕常常被用来描述主人公的抱负和奋斗,如贾宝玉的逃避出仕与贾政的积极出仕形成对比。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出仕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到,通常是指某人开始担任政府或公司的高级职位。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或政治学领域,出仕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士人的社会流动。
同义词:入仕、做官、任职 反义词:退隐、归田、辞官
词源:出仕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出”表示离开或转变,“仕”指官职或服务。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仕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担任官职,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古代中国,出仕是士人的主要职业道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家族的荣耀。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了士人的教育和社会价值观。
出仕往往与责任、荣誉和抱负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也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的奋斗和牺牲。
在个人经历中,出仕可能与家族的期望、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社会责任有关。例如,某人可能因为家族的传统和对社会的贡献感而选择出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仕路,梦回吹角连营。”
出仕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官服、朝堂的庄严景象,或是科举考试的紧张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武士”或西方的“骑士”,也有类似的从平民到贵族或官员的转变概念,但具体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出仕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虽然其使用频率降低,但它仍然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个人抱负有着重要意义。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仕】
(会意。从人,从士。本义:做官)。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 《后汉书·崔骃传》-常经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 《论语·微子》-不仕无义。 、 《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马中锡《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 清·周容《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组词】
仕官、 仕途经济、 仕止、 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