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2:2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2:29:05
出令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发布命令、指令或规定。在汉语中,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权威机构或个人向他人传达必须遵守的指示或规则。
“出令”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行政和军事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但其核心含义——发布命令——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出令”常常与权威和秩序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描述政府或组织的决策过程,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规则的重视。
“出令”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责任和秩序。它可能引起人们对规则遵守的重视,也可能引发对过度权威的反感。
在个人生活中,“出令”可能体现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或领导对团队的工作安排。
在诗歌中,“出令”可以用来描绘一种庄严的场景,如“晨曦中,国王出令,万民齐声响应。”
视觉上,“出令”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权威人物站在高处,手持权杖,向众人发布命令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和人群的响应声。
在英语中,“出令”可以对应为“issue a command”或“give an order”,其使用情况和语境与汉语中的“出令”相似。
“出令”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权威和指令意味,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都有其特定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汉语中的权威表达和规则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