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6:35
“崖畔”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悬崖的边缘或旁边。它通常用来描述靠近悬崖或陡峭山壁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崖畔”常用来营造一种险峻、壮丽的氛围,如“站在崖畔,俯瞰着深不见底的峡谷”。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自然景观或户外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地理学中,“崖畔”可能用于描述特定的地形特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境和具体描述的细节,如“崖边”更侧重于边缘,“崖际”可能指边缘之间的区域,“崖端”则强调末端。
“崖畔”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崖”(指陡峭的山壁)和“畔”(指边缘或旁边)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崖”和“畔”都有各自的使用历史,组合后形成了描述特定地理特征的词汇。
在**文化中,悬崖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坚韧、高远、危险等。因此,“崖畔”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这些象征意义。
“崖畔”一词给人以壮丽、险峻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孤独、危险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冒险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有机会站在崖畔,那种俯瞰世界的视角和感受自然的壮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崖畔的风,吹散了岁月的尘埃,露出了历史的深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悬崖边的风景画,山风呼啸,云雾缭绕。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宏伟、壮丽的音乐,如交响乐,来增强“崖畔”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iff edge”或“cliffside”,它们在描述悬崖边缘时具有相似的意义。不同文化中,悬崖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
“崖畔”一词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描绘了地理特征,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畔】
(形声。从田,半声。本义:田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田界者,田之竟处也。”按,一户百亩,百亩有界。-畔,田界也。 、 《左传》-如农之有畔。 、 《国语·周语》-修其疆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