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5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53:01
词汇“崖胁”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崖”指的是陡峭的山崖,“胁”通常指胁迫或威胁。将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崖胁”可能指的是山崖所带来的威胁或危险。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个假设的含义进行。
“崖胁”可以理解为山崖所造成的威胁或危险,可能涉及到山崖的陡峭、不稳定或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
由于“崖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场景的危险性或紧张氛围。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如“危险的山崖”或“悬崖峭壁”。
由于“崖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由“崖”和“胁”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形容山崖的危险性。
在某些文化中,山崖可能被视为神圣或危险的地方,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相联系。因此,“崖胁”可能在描述这些文化背景下的山崖时具有特殊的意义。
“崖胁”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界强大力量的敬畏感,以及对冒险和挑战的联想。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勇气的赞赏。
由于“崖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对于登山爱好者或探险者来说,山崖的危险性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崖胁”来描绘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场景:
在崖胁的边缘,
勇敢的心跳动不息,
挑战自然的威严,
攀登者的荣耀永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陡峭山崖的画面,可能伴随着风声和鸟鸣,营造出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山崖危险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可能使用“cliffhanger”或“perilous clif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尽管“崖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描述山崖危险的独特视角。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胁】
(形声。从肉(月),劦(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胁,两膀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胁里急。 、 《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兵尚胁盾。 、 《仪礼》-脊胁肺肩在上。 、 明·魏禧《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越天都之胁。
【组词】
胁胑、 胁窝里、 胁不沾席、 胁骨、 胁衣、 胁肢、 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