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21
唐虞之治 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字面意思是“唐尧和虞舜的治理”,指的是唐尧和虞舜两位古代贤君的治理时期。这两位君主在古代被视为理想的统治者,他们的治理被认为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典范。
在文学作品中,唐虞之治 常用来比喻理想的政治状态或治理方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哲学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词汇用于研究和讨论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
唐虞之治 的词源直接关联到**古代的两位君主唐尧和虞舜。在古代文献中,如《尚书》、《史记》等,都有关于这两位君主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象征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状态。
在文化中,唐虞之治 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君主应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实现社会和谐。这种理念在历史上多次被提及,作为评价和反思现实政治的标准。
提到唐虞之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和平、繁荣和公正的社会景象。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情感色彩,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唐虞之治 这个词汇,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引用这个概念来表达对更好治理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柳依依,唐虞之治梦中寻。 民安国泰心所向,古风今韵共长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田园风光的画面,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古典音乐,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唐虞之治 的词汇,但类似的理想政治状态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古希腊的“理想国”或中世纪欧洲的“乌托邦”。
唐虞之治 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符号,不仅代表了古代*的理想政治模式,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理念。
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1.
【唐】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广大。
【引证】
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
【组词】
唐唐、 唐皇
2.
【虞】
(形声。从虍(hū),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 《贾子礼》-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 《易·屯》-即鹿无虞。 、 《诗·召南》-于嗟乎驺虞。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