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4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44:24
“作嫁”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制作嫁妆”,通常指的是为女儿出嫁准备的各种物品,如衣物、首饰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更多地被引申为比喻意义,指的是为他人做嫁衣,即辛苦劳作却为他人谋取利益,自己却得不到相应的好处。
在文学作品中,“作嫁”常用来形容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物或行为,如某些忠诚的仆人、无私的助手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者是在某种合作关系中,一方付出较多而另一方受益较多。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方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为对方谋取利益。
“作嫁”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古代的嫁妆*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从字面意义转向比喻意义,强调了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性。
在**传统文化中,嫁妆是女儿出嫁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因此,“作嫁”这个词汇在文化上与家庭、婚姻和社会地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来批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
“作嫁”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无奈和辛酸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付出却得不到认可和回报的人。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发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在团队项目中付出很多努力,但最终成果却被他人占据的情况,这种感觉就像是“作嫁”。
在诗歌中,可以将“作嫁”融入到描述牺牲和奉献的主题中:
她如春蚕,默默作嫁, 丝尽成衣,无人问她。 岁月如梭,织就华裳, 却只为他,不见她光。
在视觉上,“作嫁”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嫁妆箱、精美的嫁衣和首饰。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婚礼的音乐和祝福声,但同时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k for someone else's benefit”或“do someone else's work”,但这些表达没有“作嫁”这个词汇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
“作嫁”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嫁】
(形声。从女,家声。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跟“娶”相对)。
【引证】
《说文》-嫁,女适人也。 、 《易·序卦》。虞注:“嫁,归也。”-归妹。 、 《仪礼·丧服》。虞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子嫁反。 、 《诗·大雅·大明》-自彼殷商,来嫁于周。 、 《史记·滑稽列传》-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
【组词】
嫁杏、 嫁子、 嫁娶、 嫁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