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43:06
“作孽”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做坏事或造孽,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做了严重的不道德或有害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或受到报应。
“作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作”意为做,“孽”原指恶果或罪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做坏事或造孽。
在**传统文化中,“作孽”与因果报应、道德伦理紧密相关。人们相信,作孽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影响后代的福祉。
“作孽”这个词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常让人联想到悲剧、惩罚和后悔。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长辈用“作孽”来警告年轻人不要走上错误的道路,强调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作孽”融入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时光的长河中,
我们作孽,我们悔恨,
星辰见证了每一次选择,
善恶终有报,因果循环。
“作孽”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沉重的画面,如夜晚的墓地或破败的房屋。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低沉、悲伤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mit evil”或“do wrong”,但这些表达没有“作孽”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和社会背景。
“作孽”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警示。它不仅是描述不良行为的词汇,更是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追求善良和正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对于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孽】
(形声。从子,薛声。从子,与子孙有关。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孽,庶子也。 、 《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 、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通达事理)。
【组词】
孽长子,孽子、 孽出、 孽孙、 孽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