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2:09
词汇“校籍”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校籍”这一词汇的分析:
“校籍”字面意思是指学校的学生身份记录,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成绩、出勤情况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任何组织或机构的成员身份记录。
在教育领域,“校籍”通常指的是学生的学籍,即学生在学校的正式记录。在其他语境中,如军队、公司等,也可能使用“校籍”来指代成员的身份记录。
“校籍”一词由“校”和“籍”两个字组成。“校”在古代指学校,现代泛指教育机构;“籍”指记录、档案。这个词主要在教育领域使用,随着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应用。
在**,学生的校籍管理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未来的教育机会。校籍的管理也是教育公平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来说,校籍可能带来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能因为校籍记录的不良信息而感到焦虑或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校籍通常与学生的学*生活紧密相关,例如转学、升学、毕业等都需要处理校籍问题。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校籍”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学生的身份和成长历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学校的档案室,堆满了学生的校籍资料。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快的旋律来代表学生在校籍记录上的积极进展。
在不同文化中,学生身份记录的词汇和系统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都是为了管理和记录学生的学*情况。
“校籍”作为一个特定领域的词汇,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教育管理和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和学生的成长路径。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