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1:12
词汇“校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描述学生在学校中的学术表现和成绩时使用。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校绩”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校绩”字面意思是指在学校中取得的成绩或表现。它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学术课程中的成绩,如考试分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校绩”一词由“校”和“绩”组成。“校”指学校,“绩”指成绩或业绩。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尤其是在教育相关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校绩”在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校绩往往被认为是未来成功的基础。
提到“校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学*压力、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它可能带来积极的情感,如自豪和成就感,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情感,如焦虑和压力。
在个人经历中,“校绩”可能是学生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例如,每次考试后,同学们都会讨论彼此的校绩,以此来评估自己的学*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将“校绩”融入描述学生生活的诗句中:
晨曦初照书页间,
校绩如星点缀天。
勤奋笔耕不问年,
知识海洋任我潜。
提到“校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整洁的教室、书本、考试卷子等视觉元素,以及老师讲解题目、学生讨论答案的听觉场景。
在不同文化中,对“校绩”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亚洲文化中,校绩往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全面发展和个人兴趣。
“校绩”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学术表现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校绩”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教育相关的议题。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绩】
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
【引证】
《说文》-绩,缉也。从糸,责声。 、 《诗·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 、 《诗·豳风·七月》。传:“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八月载绩。 、 《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母。其母方绩。
【组词】
绩绪、 绩女、 绩火、 绩纺
成就;功业。
【引证】
《尔雅》-绩,功也,又,业也,又,事也,又,成也。字亦作勣。 、 《声类》-勣,功也。 、 《书·尧典》-庶绩咸熙。 、 《左传·昭公元年》。按,迹也。-远绩禹功。 、 《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奔曰败绩。 、 《谷梁传·成公五年》-伯尊其无绩乎。 、 《国语·鲁语》-男女效绩。 、 《诗·大雅·文王有声》-维禹之绩。
【组词】
绩用、 绩迒、 绩阀、 绩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