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35:01
词汇“[吴王脍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的词汇组合。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吴王脍余”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吴国的君王(吴王)所剩下的美食(脍余)。其中,“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细切的鱼肉,而“余”则有剩余的意思。因此,这个词汇可能指的是吴王吃剩的食物。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它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尤其是在描述宫廷生活或宴会的场景中。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
“吴王脍余”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吴国的历史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时仍会被提及。
在古代**,吴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吴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其生活奢华,宴会丰富。因此,“吴王脍余”这个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宫廷文化。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奢华和浪费,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生活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吴王脍余”来描绘宴会的场景:
金樽玉盏映华筵,
吴王脍余香满园。
千年风华今犹在,
一曲长歌忆往贤。
结合古代宫廷宴会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吴王脍余”这个词汇所描绘的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对君王宴会的描述和理解。
“吴王脍余”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的宫廷文化和历史。在学和研究古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场合有限,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吴】
(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2.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3.
【脍】
(形声。从肉,会声。本义:细切的肉、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脍,细切肉也。 、 《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 、 《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 、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组词】
脍切
把鱼、肉切成薄片。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飞刀脍鲤。
【组词】
脍鲤;脍刀、 脍截
4.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