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2:49
光焰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光”和“焰”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明亮的光芒和火焰。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强烈的光亮或火焰,常用来形容火光、灯光或日光的强烈和明亮。
“光焰”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物理现象,还扩展到情感和艺术表达中。
在**文化中,光焰常与吉祥、繁荣和希望联系在一起。例如,春节期间的烟花和灯笼都象征着光焰,寓意着新年的光明和繁荣。
光焰给人以温暖、希望和活力的感觉。它常常让人联想到节日、庆典和重要的时刻,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生活中,光焰可能与特别的记忆相关联,如一次难忘的烟花表演或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光焰如梦,照亮了夜的深邃,星星点点,是心中的希望。”
光焰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明亮的火焰或璀璨的烟花,听觉联想可能是火焰的噼啪声或烟花的爆炸声。
在不同文化中,光焰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光焰可能更多地与圣诞节的灯光和烛光联系在一起。
光焰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物理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
2.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