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1:51
“名都”一词通常指的是著名的都市或城市,特别是在历史、文化或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有名的都市”。
在文学中,“名都”常用来形容那些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如“长安名都”、“洛阳名都”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名都”来形容某个地方的繁华或知名度,例如“上海,**的名都”。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历史研究中,“名都”可能特指那些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
同义词中,“大都会”强调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都会”则更多指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化,而“繁华都市”则强调城市的繁荣和热闹。反义词中,“偏乡”和“边陲小镇”则与“名都”形成鲜明对比,指的是偏远或不那么知名的地区。
“名都”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名”指的是名声、名气,“都”指的是都市、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历史上或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
在**文化中,“名都”常常与历史上的都城联系在一起,如长安、洛阳等,这些城市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因此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重要地位。
“名都”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历史厚重感,让人联想到繁华、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旅行中,我曾到访过几个名都,如北京和西安,这些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名都”:
长安名都,古韵悠长,
城墙巍峨,见证沧桑。
想象一座名都的夜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繁华的音乐和热闹的市井声。
在不同文化中,“名都”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名都”可能指的是像巴黎、伦敦这样的城市,而在东方文化中,则可能指的是像北京、东京这样的城市。
“名都”一词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名都”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都】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引证】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 《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
【组词】
都鄙、 都家、 都亭、 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