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05:45
“三都”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三个重要的城市或都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三都”所指的具体城市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历史上,有时会用“三都”来指代首都、陪都和行都。
“三都”这个词汇源于古代对都城的分类和描述。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所指的具体城市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在**文化中,“三都”常常与权力、历史和文化的中心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都城的重视和崇拜。
“三都”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丰富性和权力的集中。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重要城市的向往。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我曾经参观过被称为“三都”的几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都”:
三都之光,照耀古今,
长安的繁华,洛阳的诗韵,
成都的悠闲,历史的印痕。
想象一幅画面,三个古老的城市在夜空中闪烁着光芒,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可以增强“三都”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指代重要的城市,如日本的“三大名城”(姬路城、熊本城、松本城)。
“三都”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具体的城市,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主题。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都】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引证】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 《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
【组词】
都鄙、 都家、 都亭、 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