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27
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特征和地质结构,包括海山、海沟、大陆架、大陆坡、海岭、海底平原等多种形态。这些地貌是由地质作用、海洋动力学过程(如海流、波浪、潮汐)和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底地貌”一词由“海底”和“地貌”两个词组成。“海底”指的是海洋的底部,“地貌”则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这一词汇在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海底地貌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乎科学探索,也涉及经济利益和生态平衡。
“海底地貌”常让人联想到深邃、神秘和未知的海洋世界,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敬畏。
在旅行中,我曾参观过一个海洋博物馆,其中展示了各种海底地貌的模型和图片,让我对海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诗歌: 在深蓝的怀抱中, 海山耸立,海沟深邃, 海底地貌,绘出自然的诗篇。
故事: 探险队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未知的平原,这里的海底地貌与已知的任何地方都不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图片:海底地貌的图片常展示出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深邃的海沟和壮丽的海山。 音乐:海洋主题的音乐,如德彪西的《海》,能唤起对海底地貌的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ubmarine topography”或“seabed morphology”,德语中的“Meeresbodenrelief”,都指代类似的概念,但在具体描述和研究重点上可能有所不同。
“海底地貌”是一个专业且富有想象空间的词汇,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了解和探索海底地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海洋环境。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