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5:39
海战:指在海洋上进行的军事冲突,通常涉及海军舰队之间的战斗。这种战斗可以是水面舰艇之间的对抗,也可以包括潜艇、飞机以及导弹系统等现代海军武器的参与。
“海战”一词源自拉丁语“navalia proelium”,意为“船只的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sea battle”或“naval battle”,在中文中则简化为“海战”。
海战在历史上一直是国家力量和海军实力的象征。例如,英国的“海上帝国”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在多次海战中的胜利。在现代,海战的概念也与国际法和海洋权益紧密相关。
海战往往让人联想到壮观的爆炸、激烈的战斗和英勇的士兵。它激发了人们对冒险、勇气和牺牲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海战可能与观看历史纪录片或参与海军主题的桌面游戏有关,这些活动提供了对海战战术和历史的深入了解。
在诗歌中,海战可以被描绘为自然与人类冲突的象征:
波涛之上,铁与火的舞蹈, 风中传来,战舰的哀歌。 海鸥飞翔,见证了荣耀与毁灭, 海战之下,是深邃的沉默。
海战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战舰、爆炸和海浪的图像。听觉联想则可能是炮火声、指挥官的命令和海浪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海战的词汇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语中,“海戦”(かいせん)直接翻译为海战,但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可能与西方有所不同。
海战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军事冲突,也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控制和利用。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理解海战的多个层面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军事和历史话题。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