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6:20
抱身儿 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京话中使用。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紧紧地抱着自己,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寒冷、害怕或紧张时的自我保护动作。基本含义是指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一种自我安慰或保护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抱身儿 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或环境氛围,增强情感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然反应,如在寒冷的天气中缩成一团。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心理学或行为学相关内容时,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同义词:缩成一团、抱紧自己 反义词:舒展身体、放松
同义词在表达上更为直接,而抱身儿则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和形象性。反义词则描述了与抱身儿相反的身体状态,即放松和舒展。
抱身儿 的词源较为简单,由“抱”和“身儿”两个词组成,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语言演变中,这个词保持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不同地区和语境中可能有所变化。
在北方,特别是北京地区,抱身儿* 是一个常用词汇,反映了当地人在描述身体动作时的惯用语。这个词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寒冷或紧张时的自然反应。
抱身儿 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安慰的感觉,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安慰的行为。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寒冷的冬夜或紧张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寒冷的冬日看到过路人抱身儿取暖,这个动作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寒风中,他抱身儿, 像一只孤独的鸟, 寻找温暖的巢。
抱身儿 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个人蜷缩成一团的形象,而听觉联想可能是寒风的呼啸声或心跳的加速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ugging oneself" 或 "curling up",但这些表达不如抱身儿那样具有特定的方言和文化色彩。
抱身儿 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描述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时。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方言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