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6:24
晦昧(huì mè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昏暗不明、模糊不清。基本含义包括: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晦昧”常用来形容环境或氛围的昏暗不明,如“夜色晦昧,星光稀疏”。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晦昧”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或行为不明确,如“他的态度总是那么晦昧,让人摸不着头脑”。 专业领域:在哲学或心理学领域,“晦昧”可能用来描述某种深奥或难以捉摸的概念。
同义词:
反义词:
“晦昧”一词由“晦”和“昧”两个字组成。“晦”原指阴暗、不明亮,“昧”指昏暗、不明。两者结合,强调了昏暗不明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晦昧”常用于形容天象或环境,后来逐渐扩展到形容思想、言语等方面。
在**传统文化中,“晦昧”常与阴阳五行、风水等概念相关,用来描述不利的气场或环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形容政治或社会环境的复杂和不透明。
“晦昧”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困惑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模糊不清的画面,难以捉摸的事物,以及复杂难解的问题。这种感觉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探索和理解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晦昧”可能出现在面对复杂问题或不明朗局势时。例如,在职场中遇到态度晦昧的同事,需要通过沟通和观察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诗歌: 晦昧的夜,星光稀疏, 心中的谜,难以解开。 言语晦昧,思绪纷乱, 在这昏暗中,寻找光明。
视觉联想:晦昧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房间、模糊的影像、朦胧的雾气。 听觉联想:晦昧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的回声、模糊的对话、难以辨认的声音。
在英语中,“晦昧”可以对应为“obscure”或“ambiguous”。“Obscure”更多指不清晰或难以理解,“ambiguous”则更多指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晦昧”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既可以形容物理上的昏暗,也可以形容思想或言语上的不明确。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晦昧”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