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01:06
“三昧”(さんまい)是一个源自的词汇,原为梵文“samadhi”的音译,意指“定”或“禅定”,即心神专一、精神集中的状态。在中,三昧是修行者通过冥想达到的一种高度专注和内心平静的境界。
“三昧”源自梵文“samadhi”,在传入后,逐渐被汉语吸收并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也从最初的**修行术语扩展到形容人的精神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三昧”与禅宗思想紧密相关,常被用来形容修行者的精神境界。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也被用来形容人在某一领域的高度专注和投入。
“三昧”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联想到内心的平和与专注。它让人想到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追求精神的升华。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阅读一本关于禅修的书籍时遇到“三昧”这个词,它让我意识到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昧”: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寻找一片宁静,
如同修行者在三昧中,心境如止水般平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修行者在静谧的山林中打坐,周围是静止的湖水和轻轻摇曳的竹林,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三昧”的境界。
在英语中,“samadhi”直接对应“三昧”,在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描述一种精神上的专注和宁静状态。
“三昧”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在*中有重要地位,也在现代生活中被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学和理解“三昧”,我更加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昧】
(形声。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昏暗不明)。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 《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 、 《荀子·哀公》。注:“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君昧爽而栉冠。 、 《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 、 《后汉书·苏竟传》-虽昧必亮。 、 《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 、 《楚辞·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轻身而昧大义。
【组词】
昧旦、 昧然、 昧昧、 昧色、 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