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23:19
“晦朔”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晦”和“朔”。在古代汉语中,“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月末;“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月初。因此,“晦朔”合起来可以指代一个月的开始和结束,或者泛指时间的变化和周期。
在文学作品中,“晦朔”常用来表达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例如,在古诗文中,可以用“晦朔”来描绘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的文言文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天文学,可能会用到“晦朔”来具体指代农历的特定日期。
“晦”和“朔”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源自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逐渐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在*传统文化中,“晦朔”与农业社会的节气和节日紧密相关。例如,农历的晦朔日可能会有特定的俗和仪式,如祭祀、祈福等。
“晦朔”这个词给人一种沧桑和历史沉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晦朔”这个词,但在阅读古文或历史书籍时,会经常遇到它,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晦朔轮回,星辰变换,人间情长。”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庭院中,月光洒在石板上,一位文人手持书卷,仰望星空,思考着晦朔之间的变化。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晦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时间周期和变化的词汇是普遍存在的。
“晦朔”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日常口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在学*和使用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精髓。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