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49:56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的数量与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成反比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周围有更多的人在场时,每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或者认为自己的行动不那么重要。
旁观者效应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塔内于19*8年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该研究是对19**年基蒂·吉诺维斯的谋杀案的反应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旁观者效应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往往更加孤立和冷漠,这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缺乏有效的集体反应。
旁观者效应往往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助,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消极现象,即在关键时刻人们往往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小事故,周围有很多人,但似乎每个人都期待别人去帮助,最终是一位勇敢的女士挺身而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在诗歌中,旁观者效应可以被用来描绘社会的冷漠:
在人群中,我们沉默, 旁观者效应,无声的墙, 每个人心中,期待他人, 行动的勇气,悄然藏。
旁观者效应可以通过描绘一群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无动于衷来视觉化,例如通过一幅画或一段视频,展示人们面无表情地看着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在不同文化中,旁观者效应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集体行动,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依赖个人判断。
旁观者效应是一个深刻揭示人类社会行为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克服社会冷漠,主动承担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
1.
【旁】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旁,溥也。 、 《广雅》-旁,广也。 、 《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旁求俊彦。 、 张衡《东京赋》-群后旁戾。
2.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3.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
4.
【效】
(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 、 《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组词】
效力;效绩、 效玺、 效己、 效芹
5.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