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03:51
啮雪(niè xu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雪”,通常用来形容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艰苦情况。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对边疆或寒冷地区生活的描述,强调了人们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坚韧和毅力。
在文学作品中,啮雪常用来描绘边塞诗中的士兵或探险者的艰苦生活,如“啮雪餐毡”形容在雪地中生活的艰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时,仍能体现出其形象和生动的特点。
啮雪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边塞诗中,用以描述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形容在极端寒冷环境下的艰苦生活。
在文化中,啮雪常与边疆、士兵、探险等元素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啮雪这个词汇给人以坚韧、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生存和奋斗的人们,激发人们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
在个人经历中,啮雪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一些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故事或探险经历时,可以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啮雪来描绘寒冷的冬夜或边疆的风景,如:
寒风中,啮雪而行,
星光下,边疆的守望。
啮雪可以联想到寒冷的雪地、呼啸的风声和坚韧的身影。可以通过观看关于极地探险的纪录片或听相关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啮雪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ating snow”或“surviving in the cold”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
啮雪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毅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雪】
(会意。从雨,从彗,彗(huì)省声。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谢惠莲《雪赋》题注引《五经通训》-春洩气为雨,雨凝为雪。 、 《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 、 《诗·曹风·蜉虫游》-麻衣如雪。 、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 杜甫《北征》诗-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组词】
雪案萤窗、 雪里鸿、 雪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