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9:26
啮臂为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臂膀作为盟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种*俗,即双方通过咬对方的臂膀来表示坚定的誓言和忠诚。这种行为象征着深刻的承诺和不可违背的誓约。
在文学作品中,啮臂为盟 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深厚的友情或坚定的承诺,尤其是在面临困难或危险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剧中,它经常被用来增强情节的戏剧性和人物的情感深度。
同义词:歃血为盟、誓死不渝、海誓山盟 反义词: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啮臂为盟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誓俗。在古代,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逐渐演变成成语,用于文学和口语中。
在传统文化中,誓言和承诺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项。啮臂为盟** 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严和坚定。它让我联想到古代英雄豪杰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坚定不移的承诺。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啮臂为盟的情况,但我曾在历史小说中读到过类似的情节,这让我对忠诚和承诺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我们啮臂为盟,
誓言如星辰,永恒不灭。
风雨中,我们并肩前行,
承诺如山岳,坚定不移。
想象一幅画面:两位古代武士在月光下咬臂盟誓,背景是古老的城墙和飘扬的旗帜。这种场景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和英雄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俗可能是通过握手或交换戒指来表达誓言和承诺。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表达忠诚和信任。
啮臂为盟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的盟誓俗,也传达了忠诚和承诺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坚定的承诺。
吴小员外焚香设誓,啮臂为盟。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臂】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胳臂。
【引证】
《说文》-臂,手上也。 、 《广雅·释亲》-肱谓之臂。 、 《仪礼·少牢礼》。注:“肱骨。”-肩臂。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奋袖出臂。
【组词】
臂缚、 臂纱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