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2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22:20
“啮血沁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破皮肤,血液渗透到骨头里。这个成语形容极度痛苦或深刻的仇恨,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深入骨髓的痛苦或仇恨。
在文学作品中,“啮血沁骨”常用来形容人物因极度悲痛或深仇大恨而产生的内心痛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情感状态时,仍可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深度。
同义词:
反义词:
“啮血沁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极端情感状态的生动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在描述极度痛苦或深刻仇恨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体验。因此,“啮血沁骨”这样的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用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悲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过极端痛苦或深刻仇恨的人,他们的情感状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因失去亲人而感到极度悲痛,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啮血沁骨”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啮血沁骨的夜晚,
星辰也黯淡无光,
心中的痛,
如刀割,如火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孤独和痛苦的画面,星星黯淡,人物表情痛苦。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小提琴的哀伤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pain that cuts to the bone”或“a hatred that runs deep”,虽然不如“啮血沁骨”那样形象和生动,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情感深度。
“啮血沁骨”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极端情感状态。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情感表达力度。
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啮血沁骨,棺敛以葬。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沁】
(形声。从水,心声。本义:沁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沁水,出上党谷远羊头山,东南入河。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