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0:3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0:37:13
“借面吊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丧事中借用别人的面具或表情来表达哀悼之情。基本含义是指表面上装出哀伤的样子,实际上内心并无真正的悲伤,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场面而做出的一种虚伪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虚伪、做作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形容某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虚伪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同义词:装模作样、虚情假意、表面文章 反义词:真心实意、真情流露、发自内心
“借面吊丧”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真诚情感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丧葬场合,而是泛指任何形式的虚伪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哀伤和尊重。因此,“借面吊丧”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真诚情感的期待和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不真诚和做作。它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它揭示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可能隐藏的真实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在特定场合下表现得非常悲伤或关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时,我们可能会用“借面吊丧”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脸上挂着泪,心中却无悲,
借面吊丧,虚伪的戏。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葬礼上哭泣,但眼神中透露出冷漠。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可以让人深刻理解“借面吊丧”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on a show of grief”或“pretending to mour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借面吊丧”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揭示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可能的虚伪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能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若,可借面吊丧。
东汉末期,文人祢衡恃才傲物,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一次有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就直言不讳地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此人成天板着面孔,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行,其实没啥本事,这副嘴脸,可~。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4.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