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1:42
“拔丝”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加热使糖浆变得粘稠,然后将其拉成细丝状。在烹饪中,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种制作甜品的方法,即将糖浆熬至一定程度后,迅速冷却并拉成丝状,常用于制作拔丝地瓜、拔丝苹果等甜品。
“拔丝”一词源于**传统的烹饪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艺逐渐被传承和改良,成为一种独特的甜品制作方法。
在文化中,“拔丝”甜品常常与节日、庆典等喜庆场合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甜蜜和幸福。在社会背景中,这种烹饪技艺也体现了人对美食的精细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拔丝”这个词给人带来甜蜜、温馨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家庭聚餐、节日庆典等温馨场景。它也象征着细腻和耐心,因为制作拔丝甜品需要精细的技巧和耐心等待。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家庭聚餐时,我尝试制作了拔丝地瓜,虽然过程有些复杂,但看到家人品尝时的满足表情,让我感到非常值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拔丝”:
甜蜜如拔丝,缠绵如糖丝,
在心间轻轻缠绕,永不分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金黄色的拔丝甜品,糖丝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轻柔的旋律,如同糖丝般细腻缠绵。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pulled sugar”或“candy floss”来形容类似的甜品制作方法。
通过对“拔丝”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烹饪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烹饪技艺,也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甜蜜和细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