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0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05:36
“拔不出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脚被卡住,无法拔出来。基本含义是指陷入困境,难以脱身或摆脱某种状况。
“拔不出脚”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寓言中演变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困境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和无力感。它反映了人们对困境的普遍认知和情感体验。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被困、无助和挣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项目,但随着项目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牢牢绑定,几乎拔不出脚。最终,我不得不重新评估我的优先级,并寻求帮助,才得以脱身。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泥沼中挣扎,
拔不出脚,心力交瘁。
希望的曙光,
何时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个人站在泥泞的沼泽中,试图拔出陷入泥中的脚,但每次尝试都更加深陷。这种场景可以与沉重、缓慢的音乐相结合,增强困境和挣扎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ck in a rut”或“unable to extricate onesel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陷入困境、难以摆脱的含义。
“拔不出脚”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行事,避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同时,它也是我们语言表达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工具,能够生动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她已经深陷其中~了。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