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02:14
内侄:指妻子的兄弟(即妻舅)的儿子,或者妻子的姐妹(即妻姨)的儿子。在传统**家族关系中,内侄是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晚辈。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内侄常出现在描述家族关系和亲属称谓的场景中,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与王熙凤的亲属关系的描述。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内侄一词可能不如“侄子”常用,但在特定家族聚会或谈论亲属关系时会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家族研究领域,内侄作为亲属关系的一个术语,可能会在遗产继承或家族谱系研究中被使用。
同义词:侄子(广义上可以指任何兄弟的儿子,但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不包括妻舅的儿子)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对比“外甥”(姐妹的儿子)
词源:内侄一词源于汉语,其中“内”指代与妻子相关的亲属,“侄”则是指兄弟的儿子。 演变: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内侄这一称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传统或大家族中仍保留其特定的称谓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关系和亲属称谓非常复杂且重要,内侄作为家族关系中的一环,体现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和婚姻关系。
内侄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家族的温暖和亲情,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与家族责任和义务相关联。
在个人生活中,内侄可能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称谓,但在特定的家族活动中,如婚礼或节日聚会,可能会被提及和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内侄作为家族情感的象征,如:“春风拂过柳枝头,内侄笑声满园游。”
内侄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如孩子们在家族聚会中的欢声笑语。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亲属称谓可能存在,但具体称谓和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直接使用“nephew”来指代所有兄弟或姐妹的儿子。
内侄作为一个特定的亲属称谓,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体现了传统家族关系和文化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传统称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家族关系。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侄】
(侄为姪的俗字)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
【引证】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 《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 《礼记·曲礼》。疏:“姪是妻之兄女。”-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 、 《国语·周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朱按,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男子称兄弟之子曰从子。-则我皇妣大姜之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
【组词】
侄少爷、 侄儿、 侄儿子、 侄哥、 表侄;内侄;世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