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0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03:32
屡试不第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多次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或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科举考试、竞赛或其他重要场合中多次努力但总是失败的情况。
屡试不第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其中“第”指的是考试的等级或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失败情境。
在传统文化中,科举考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屡试不第** 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失败的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成就的期望和压力。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悲情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坚持与失败之间的挣扎,以及对成功的渴望和失望。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自己在学*或工作中遇到的连续挫折,例如:“我在考取驾照时屡试不第,最终在第五次尝试时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屡试不第心未灰,春风又绿江南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疲惫的考生坐在书桌前,四周堆满了书籍和试卷;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缓慢、带有忧郁色彩的乐曲,来表达屡试不第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peated failures" 或 "never achieving success despite multiple attempts",但这些表达缺乏屡试不第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屡试不第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失败,也反映了坚持和努力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色彩。
大世兄的诗好虽好,然而还总带着牢骚,这便是屡试不第的样子。
本人善经史、工诗文、精丝竹,却~。
1.
【屡】
(从尸,娄声。本义:多次) 同本义。
【引证】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屡当死。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屡促之。 、 清·张廷玉《明史》-帝屡欲召。 、 《聊斋志异·促织》-屡撩之。
【组词】
屡空、 屡常、 屡复、 屡舞、 屡试不售、 屡迁
2.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第】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引证】
《小尔雅·广诂》-第,次也。 、 《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楚国第。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组词】
等第、 第次、 第老的、 第三本《诗经》、 第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