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5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52:28
“乌合之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乌鸦那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基本含义是指无组织、无纪律、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些人缺乏团结和智慧,容易被煽动或操控。
在文学作品中,“乌合之众”常用来形容那些盲目跟随、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群。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那些没有主见、随大流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特征。
同义词“群氓”强调的是人群的无知和混乱,而“乌合之众”则更强调缺乏组织和领导。反义词“精英”则指的是有才能、有组织的人群。
“乌合之众”源自**古代,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原指乌鸦的聚集,后引申为人群的无序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贬义色彩逐渐加强,成为描述无组织人群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乌合之众”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群。在社会动荡或政治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社会对于群体行为的批判态度。
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无序、混乱和容易被操控的群体。在表达时,我会谨慎使用这个词,以免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印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公共讨论会上听到有人用“乌合之众”来形容那些不加思考就跟随主流观点的人,这让我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乌合之众的喧嚣中,唯有孤独的灵魂在寻找真理的光芒。”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群乌鸦在黄昏时分聚集在枯树上,形成一幅混乱而又神秘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乌鸦的叫声,嘈杂而无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b”或“rabble”,它们也有类似的贬义含义,但“乌合之众”更强调的是缺乏组织和智慧。
“乌合之众”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理解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并在表达时更加精确地传达我的观点。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精确性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外边虽有些人,也是~,不相统摄。
1. 【乌】
2.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