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9:32
前例:指先前的事例或例子,通常用来作为参考或依据。在法律、历史、文学等领域,前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判断或决定当前的情况。
前例一词源自汉语,由“前”和“例”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例”已有“事例”、“例子”的意思,而“前”则表示时间或顺序上的在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前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
在**传统文化中,前例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中。遵循前例被视为一种尊重传统和维护秩序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前例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在法律领域,也在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前例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和可靠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有先前的经验和例子可以参考。在决策和判断时,前例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和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前例来指导我的行为和决策。例如,在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我会查找类似情况的前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前例”:
历史的河流中,前例如星辰,
指引着未来的航程,不迷失方向。
前例可以联想到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书页上记载着无数的先例和故事。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上法官宣读判例的声音,庄重而权威。
在英语中,“前例”可以对应为“precedent”,在法律领域尤为重要。不同文化中,前例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可其在指导行为和决策中的价值。
前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在法律和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理解和运用前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和成长。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