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6:26
大义灭亲 的字面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或公共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亲情关系。这个词汇强调了在面对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时,个人应当选择支持正义和法律,即使这意味着要与自己的亲人对抗。
在文学作品中,大义灭亲 常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家庭与法律的冲突时做出的艰难选择。在法律和道德教育领域,大义灭亲 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说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大义灭亲 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在面对道德和法律冲突时应坚守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表达个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重要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义灭亲 是一个受到推崇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礼法”,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即使在面对家庭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时也要坚持正义。
大义灭亲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代表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原则立场,令人敬佩;另一方面,它也暗示了个人在亲情和正义之间的痛苦抉择,令人感到悲伤和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大义灭亲 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例如,在法律案件中,证人可能需要指证自己的亲人,以维护法律的公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大义灭亲 这个词汇来表达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
在正义的天平上,
亲情与法律交锋,
大义灭亲,
是英雄的选择。
大义灭亲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严肃场景,或者是历史剧中英雄人物的坚定表情。在音乐中,可能会选择一些庄重、激昂的旋律来表达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是一条汉子,~,死活只有一个党。
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4.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