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7:31
词汇“垂目”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垂目”可以理解为“目光下垂”或“视线向下”。这个词汇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专业领域中出现,用以描述某人目光的特定状态或动作。
由于“垂目”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垂”和“目”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目光向下的动作。
在某些文化中,垂目可能被视为一种谦逊或尊重的表现,如在长辈或权威人士面前。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汇,除非在描述某人特定的情绪状态或行为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垂目”来描绘一个沉思的场景: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
他独坐窗前,垂目沉思,
心中的波澜,随风轻轻摇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st down one's eyes”。
“垂目”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或专业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行为状态。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