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1:3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1:32:26
“丧身失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丧失生命并失去节操。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极端困境或压力时,不仅失去了生命,还失去了道德原则或人格尊严。
在文学作品中,“丧身失节”常用来描绘悲剧性的人物命运,强调人物在逆境中的无奈和悲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伦理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伦理学或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或社会现象中的人性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序和强调点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在同样的困境中,选择保持节操和生命。
“丧身失节”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会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节操被视为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因此,“丧身失节”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道德评价意味,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压力下放弃原则的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和他们在逆境中的选择。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道德原则和生命价值的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道德问题时,它可能会被用来表达对某些人物或行为的评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如晦的夜里,他选择了不丧身失节,如同一盏不灭的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在战火中坚守原则的战士;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音乐来增强这个词汇的情感色彩。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评价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出卖灵魂”(selling one's soul)可能与“丧身失节”有一定的相似性。
“丧身失节”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道德评价功能,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坚守道德原则。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是非常重要的。
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