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17
“烦恼业”是一个**术语,通常指的是由烦恼(贪、嗔、痴等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业力,这种业力会导致个体在轮回中不断受苦。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由烦恼所造成的业”。
在语境中,“烦恼业”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解释众生为何会在轮回中受苦。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讨论或哲学问题时可能会提及。
“烦恼业”源自梵文,随着传入,这个概念也被引入汉语中。在**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由负面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业力。
在**文化中,“烦恼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内心的净化和修行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解释个人的不幸或困境,鼓励人们通过修行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寻求解脱之道。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内心烦恼而感到困扰的情况。通过学***教义,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烦恼可能是烦恼业的表现,从而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净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烦恼业如影随形,
心中暗涌无尽苦。
修行路上寻光明,
愿得清净心自在。
在视觉上,“烦恼业”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沉重和纠缠的图像,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纠结的绳索。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压抑的音乐,如巴赫的某些赋格曲。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如梵文中,“烦恼业”可能对应为“klesha-karma”,在英语中可能对应为“afflictive karma”。这些词汇都强调了由负面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业力。
通过对“烦恼业”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中关于内心净化和修行的教义。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状态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3.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