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3:04
烦恼障(梵文:क्लेश;klesha)是**术语,指的是阻碍个体达到精神觉悟和解脱的心理障碍。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这些烦恼导致个体在修行过程中产生障碍,无法达到涅槃的境界。
烦恼障一词源自梵文“क्लेश”(klesha),意为“烦恼”或“痛苦”。在传入后,这一概念被翻译为“烦恼障”,并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成为描述心理障碍的常用词汇。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文化中,烦恼障被视为修行者必须克服的障碍。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被用来解释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心理状态,成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烦恼障一词常常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需要正视和解决内心的障碍。
在个人生活中,烦恼障的概念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状态,鼓励我通过冥想和自我反思来克服内心的障碍,实现心灵的成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烦恼障:
在尘世的喧嚣中,
烦恼障如影随形,
唯有心中的明灯,
能照亮前行的路。
烦恼障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深邃的森林。在音乐中,它可能与低沉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相关联,传达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烦恼障的概念可能与**教中的“原罪”或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相对应。不同文化中对内心障碍的描述和解决方法各有特点,但都强调了内心成长和精神觉悟的重要性。
烦恼障作为中的重要概念,不仅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烦恼障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内心的障碍,实现心灵的成长和觉悟。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3.
【障】
(形声。从阜,章声。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阻塞,阻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障,隔也。 、 《通俗文》-蕃隔曰障。 、 《国语·周语》-陂障九泽。 、 《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障大泽。 、 《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组词】
障翼、 障距、 障塞、 障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