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5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55:25
“烦恼丝”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固定短语,它可能是由“烦恼”和“丝”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烦恼的丝线”,比喻烦恼像丝线一样缠绕、难以解开。
在文学作品中,“烦恼丝”可能被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纠结和困扰,如“他的心中缠绕着无数的烦恼丝”。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某人的烦恼状态。
由于“烦恼丝”不是一个传统成语或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现代人在表达烦恼时创造的一个比喻性词汇。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烦恼成为普遍现象。使用“烦恼丝”这样的词汇,可以形象地表达这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缠绕、难以摆脱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纠结和困扰。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生活中烦恼的共鸣,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沉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烦恼丝”来形容自己在面对某些问题时的内心状态,比如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的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烦恼丝缠绕心间。
解不开的结,剪不断的线,
在寂静的夜里,独自叹息。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团乱糟糟的丝线,缠绕在一起,难以解开。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深夜里低沉的叹息声,或是细碎的思绪在脑海中回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比喻来表达,如英语中的“a tangle of worries”或“a web of troubles”。
“烦恼丝”这个词汇虽然不是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烦恼和困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3.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